人的梦境:我们是否在为某些问题寻求着答案?
来源:哔哩哔哩     时间:2023-07-08 01:27:33

梦境?或许大家听到这个词,都会产生一种奇幻的感觉。每个人都会做梦,每个人都会做不一样的梦,但很少人能够真正理解梦的含义,所以梦给人以神秘感。梦的神秘感在于,每当我们早晨起来想要回想昨夜的梦时,你会发现画面之模糊;梦的神秘感在于,它总是会与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,但当我们想要去琢磨清楚时,梦又再次销声匿迹;梦的神秘感在于,即便梦虚无缥缈,但我们是否在梦境中,追逐过什么,寻找过什么,又或说,我们是否在梦境中为某些问题寻求着答案?带着这些问题,我们来开始今天的旅程。

01.


(资料图片)

什么是“梦”?

开宗明义,我们当然要先了解清楚,什么是“梦”。对于梦,官方释义并没有给出解释(官方:梦,既真实,又虚幻,这属于心理,还是想象,人们还不能解释。),但是梦真的无法被解释吗?当然不是。在弗洛伊德的著作《梦的解析》中,他说到:梦是潜意识的产物,与现实生活中的意识不一样,梦有着自己的法则。也就是说,弗洛伊德认为梦并不是人们自己意识所创造,而是并不受控制的潜意识所创造,梦和现实生活是分离的,两者并没有必然联系。而个体心理学的先驱阿德勒确认为:梦境与现实应当在同一条刻度线下,梦是生活方式的产物。也就是说,阿德勒认为是梦的实质是我们生活的延续,我们拥有怎么样的生活,就会拥有什么样的梦。

对于上面的两个不同学派的解释,乍一看,它们是互相矛盾的,但是当你细细品味你会发现,两者间并不存在必然的矛盾。而我们今天对于“梦”的定义,恰恰是对于两学派理论的综合。从以上,我们不难得出,梦是一种由潜意识和生活方式共同主导的生理现象。那么接下来,我们来详细解读一下我们今天这条定义。

潜意识:“潜意识”是弗洛伊德提出的理论之一。在弗洛伊德的解释中,潜意识是指人类心理活动中未被觉察的部分,是人们“已经发生但并未达到意识状态的心理活动过程”。通俗来讲,潜意识就是我们所不能控制的天然生出的意识。举个例子,人的本能就是人的一种潜意识。在人的本能中,我们在做一些关乎生死的举动时,往往会“下意识”地去做,因为“努力活着”“厌恶死亡”就是人的一种本能,就是人的一种潜意识。所以我们不难看出,潜意识就是我们对世界最基础的认知,是我们不必去思考就能做的事情。而既然潜意识是对世界最基础的认知,那么在构建梦境中,潜意识担当的角色是建立大背景大环境。

生活方式:比起“潜意识”,我想“生活方式”一词会更加容易理解。生活方式指个人的日常生活的活动方式。通俗来讲,生活方式是就是一个人对待世界对待社会对待生活的一种态度。所以其实生活方式对梦境的影响并不难理解:我有一个怎样的生活,我就会有一个怎么样的梦境。举个例子,如果我在学校考试考好了,此时我看待生活的眼光是积极的,我眼中所认为的生活是阳光的充满希望的,那我的梦境理所当然会是轻快的愉悦的;但如果我在学校考试考差了,此时心情是惶恐的,我们看待生活也是消极的,那么此时我的梦境也理所当然不会出现轻松快乐的画面。所以我们不难发现,在构建梦境中,生活方式担当的角色是决定梦境的性质。

02.

为什么做梦?

在生物学领域,人做梦是因为脑电波,这是大家都知道的。那么在心理学层面呢?做梦又是为什么呢?我们来回到弗洛伊德和阿德勒的理论当中。在两人的代表作《梦的解析》与《自卑与超越》中,我各摘录了一个句子。

“人做梦是为了满足自己难以实现的欲望。”满足自我

我们都知道,在现实中,我们的能力有限,在现实中我们不能满足我们自己一切的欲望。但是我们有不可否认我们需要对这部分欲望进行满足,但是现实无法做到,这时就出现了我们的“梦境”。所以在这当中,梦境产生的主观动机是人需要满足自我。那么在用梦境满足自我的这么一个过程中,有两个关键词:逃避和欲望。逃避,即对身不由己的现实生活的逃避;欲望,即对身不由己的现实生活的额外要求。举个例子,依然是一个学生的例子,如果一个学生的时间完全被学习占用,没有空余时间分配出来给娱乐,那么这个学生就极有可能做梦,因为只有梦境能够让他短暂逃离这个他认为只有学习的世界,靠做梦的时间来满足他日常生活中所不能满足的欲望。这一点比较容易理解,此处不多加赘述。

“做梦的目的是巩固自己的生活方式,唤起对它的有益感情。”暗示自我

这句话乍一看十分晦涩难懂,但其实反映的是一个很简单的道理,那就是:我们在生活中对待事情有自己的态度,而梦的作用就是稳固这些情感态度,对自己产生心理暗示。归根到底就是,我们需要梦境这么一个媒介去产生那些我们自己想要的情感,用这些情感去吻合我们现有的生活方式,从而给我们以安全感。(当然这里面依然有一个问题,做梦为什么能够产生情感呢?其实大家回忆平时所做过的梦,我们记不住具体的画面,也不理解梦境真正的含义,只留下了当时的感觉,所以,人们做梦的目的就是要唤起一些情感情绪。)所以这句话可以替换成:做梦的目的是巩固自己原有的不想改变的生活方式,唤起自己想要的情感。

我们想要保留的生活方式当然是有好的也有坏的。具体的我们来看以下的例子。这个例子依然是一个学生,如果一个学生马上就要考试了,那么按照常理,他应当努力学习,依靠学习来解决考试这个问题。但如果这名学生的生活方式是逃避困难,那么他就有可能梦见自己在世界末日,他把考试这样一个简单的问题想象成了一个巨大的难题,使他的害怕变得理所当然,归根结底就是他想要唤起自己内心的恐惧情绪,这样就能不违背自己地逃避考试,因此,他骗自己考试就是世界末日。当然,如果他是一个勇敢积极的学生,那么他一定会希望自己顺利通过考试。但是按照他的生活方式,他也需要一些安慰。那么他在考前一晚极有可能梦见自己战胜了一座高山,站在峰顶上。但其实考试对于他来说也是一个大问题,但是他将其他因素都摒弃掉,只想着成功,这样一来,他唤起了鼓励自己的情绪,欺骗他一定能够顺利通过考试,但是我们常常将这种欺骗叫做积极的心理暗示。

03.

什么影响着我们的梦?

弗洛伊德学派提出,梦主要是由比喻和意象构成的。比喻在心理学里面的定义是,一种常常被我们用来欺骗自己的语言形式。在心理学里,比喻往往带来了一定的夸大成分,从而使我们的一些情绪得到加深。那么对应“比喻”这个概念,阿德勒在《自卑与超越》中提出了一个与其相反的概念,叫做“简化”。简化在心理学里面的定义是,对一个问题进行削减和压缩,直到原来的问题只剩下很小一部分。那么其实对于“比喻”和“简化”这两个概念,我们早在上文就已经谈到过,只是我们没有喊出他们的名称。上文中我们谈到过一个例子,两种生活方式不同的学生,梦见世界末日的那一个就属于“比喻”,梦见攀登高山的那一个就属于“简化”。由此可知,“比喻”和“简化”是决定我们梦境的大条件。所以我们探讨“什么影响着我们的梦?”这个问题就可以轻松转化为“什么影响着我们选择‘比喻’还是‘简化’?”的问题。那么针对这个新问题,我认为影响因素会有个人情绪与社会环境两个大的因素。

个人情绪

回顾我们前面所提及过的一个概念,对于梦,我们记不住具体的画面,也不理解梦境真正的含义,只留下了当时的感觉,所以,人们做梦的目的就是要唤起一些情感情绪。一个怎么样的人就可以唤起怎么样的情绪,一些怎么样的情绪就可以使一个人做怎么样的梦。这个因素其实我们在定义的阐述中就已经详细谈到,这里不多加赘述。

社会环境

有关社会环境,其实我们上文也有所提及。一个社会环境,一个你所经历你所亲身感受的社会环境,势必会有一些什么太多,也势必会有一些什么太少。就如同上文所举的例子,在当今一个“内卷”的社会,打造了一个又一个生活被塞满学习的学习机器,太多的是学习,太少的是放松。但是社会给人以喘息的机会吗?显然没有。所以在这种情况下,大家会把心中所向埋进梦里,去逃避那些社会逼迫我们去做我们又无能为力的东西,去追求那些我们真正想做的事情,这才造就了我们的梦,塑造了其形体。

04.

我们如何对待梦境?

其实说了这么多,我们依然没有探讨,既然梦境是如此,我们有应该如何对待它呢?回顾一下我们今天所探讨,我们讨论了这么多,其实我无非是在告诉大家,我们每一个人都无法真正理解我们的梦,因为每当我们醒来,我们记忆中的梦是那么模糊那么无法辨认,留下的只有情绪。情绪是一种可以欺骗人的东西,因为你不知道它来源于何处,仅仅留下一种模糊的态度。如果我们能够真正了解我们的梦,它就无法再欺骗我们,也无法再唤起我们的情绪。但我们做得到吗?很显然我们不能。所以我们能做的有什么?只有不完全相信梦所带来的情绪,我们才能不被欺骗,我们才能改变策略而不是固执己见。

走完今天的旅程,我想我也可以回答我在文章开头所提出的那个问题了。我们是否在梦境中为某些问题寻求着答案?是的,我们不曾停止过去追寻某些答案。在当今这个快节奏的社会,我们可能稍不留神,就会被淘汰。有的人,在快节奏的社会迷失方向,想要在梦境中找寻答案;有的人,在冰冷的社会失去希望,想要在梦境中找寻答案;有的人,在苛刻的社会怀疑自己,想要在梦境中找寻答案。所以这个问题与其说是一个心理学问题,倒不如说,这是一个社会问题。每个人心中都曾有一片诗和远方,或许你苦恼于现在你的诗和远方消失了灰飞烟灭了,那你不妨到夜里看看,你的诗和远方,就藏在那与社会对抗着的梦里呐。

文/谭浩程

编/谭浩程

关键词:

新闻推荐